跳至主要内容

博文

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“问答撷录”的博文

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(五)

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(五) 【鬼神】 鬼神有邪有正。邪鬼神。则真妖以求人敬者。正鬼神则护国佑民之善神。若求大士固不须求鬼神。如得其王。民自顺从耳。又鬼神于小灾或能救。于定业则不能救。若大士则大。小。定。不定。通能救。唯视其人之诚与否也。 【不能读不能供经像处理方法】 经像之不能读不能供者,固当焚化之。然不可作平常字纸化。必须另设化器,严以防守,不令灰飞余处。以其灰取而装于极密致之布袋中,又加以净沙,或净石,俾入水则沉,不致漂于两岸。有过海者,到深处投之海中,或大江深处亦可。小沟小河,断不可投。如是行者,是为如法。若不加沙石,决定漂至两傍,仍成亵渎,其罪非小。而秽石秽砖,切不可用。 【凡夫二病】 一切凡夫具有二病。一是狂妄。二是愚痴。狂妄人。谓我本是佛。何须念佛。心净则土净。何须求生净土。此系执理而废事。其弊至拨无因果。坏乱佛法。疑误众生。此人必堕阿鼻地狱。永无出期。以善因而招恶果。诚可怜悯。愚痴人。谓我系凡夫。何敢妄想了生脱死。超凡人入圣。不知自己一念心性。与佛无二无别。但以烦恼惑业障蔽。故令即心本具的佛性功德。不能显现。譬如大宝铜镜。经劫蒙尘。智慧人知是宝镜。愚人认为废物。佛悯众生迷昧自心。教令念佛。求生西方的缘故。以最爱惜众生的本有佛性。恐其永远迷失。故令生信发愿念佛。求生西方。庶可亲证此本具佛性。尚不求生西方。但求消灾及不失人身。犹如以无价的摩尼宝珠。换取一根糖吃。 【求生西方比来生做人容易】 来生做人。比临终往生还难。何以故。人一生中。所造罪业。不知多少。别的罪有无且无论。从小吃肉杀生的罪。实在多的了不得。要发大慈悲心。求生西方。待见佛得道后。度脱此等众生。则仗佛慈力。即可不偿此债。若求来生、则无大道心。纵修行的工夫好。其功德有限。因系凡夫人我心做出来。故莫有大功德。况汝从无量劫来。不知造到多少罪业。宿业若现。三途恶道。定规难逃。想再做人。千难万难。是故说求生西方。比求来生做人还容易。以仗佛力加被故。宿世恶业容易消。纵未能消尽。以佛力故不致偿报。 【仗自力了生死】 仗自力了生死法门,虽高深玄妙。欲依此了生死,又不知要经若干劫数。以约大乘圆教论,五品位尚未能断见惑。初信位方断见惑,便可永无造恶业堕恶之虑,然须渐次进修。已证七信,方了生死。初信神通道力已不可思议,尚须至七信位,方了生死。了生死事岂易言乎。即约小乘藏教论。断见惑即证初果,任运不会行犯戒事。若不出家...

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(四)

 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(四) 【佛法问答八则】 一问:佛世时虽分有菩萨比丘二众,比丘形虽异俗,持戒一依佛制,结夏时,虽离佛独居,亦尚无何等标记,持犯不过各藏蜡人一枚以志之耳矣。夫然,则求戒之制,固非始于佛世时也明矣。今人既多以戒疤有无判别僧俗。则戒疤关于僧也,盖亦重焉。且戒之数必十二者,毕竟于法有何所表?今世僧人,对此绝有如其所从来者。若不明其出处及其作用,将焉以答外难?无智陋僧,又焉知戒之可重耶? 答:佛初成道,即说梵纲经,菩萨戒。至于比丘戒,乃因有犯而制。何得说:‘求戒之事,非始于佛世’乎?至于坐夏之法,特用腊人以验其戒力之全否。此不过表示人各宜严持净戒而已。如世之行功过格者,居心,动念,行事,其善恶毕记。其记者,为防非止恶,力修善行耳。非以记为行善止恶之必要也。能时时省察,不记亦无碍。不省察,记亦无益。自己持戒之全缺,自己岂有不知?虽不用腊人之验,能自瞒乎?自既不能瞒,则佛,菩萨,神通圣人,与天,地,鬼,神,皆不能瞒。所暂能瞒者,唯人耳。而人纵能瞒,戒德允著与不著,人亦可得而知。是则人亦不能瞒矣。但期著力于持戒,不必定欲取验于腊人也。汝既受过戒,开示苦行,令然身背指供佛。以凡夫未得忍,但止然香而已。此语,楞严六卷末,四种清静明诲中,己说。梵纲,法华,皆有其说。汝不在然香供佛上作道理,在戒疤上作道理,既成语舍本逐末。然末世众生,事事作假。由有此戒疤,分别受戒与否。今则普通剃发,疤之标帜,固属要紧,其数乃随人发心,何必问其所表?但知此然香供佛,乃然身臂指之一少分之苦行而已。北京传戒,然臂香,不然顶香。有南京参学者,则补然顶香。今则唯然臂香,断断不可。以俗人悉光头故。未闻北京已改其然香章程与否? 二问:上海各地,每有男女百十为群,敬献香金,皈依。或云拜师父。此事出何经典?始于何时?佛在何处?说何经?对何众生开此方便?若无明诲,拜者既蒙然不知,皈依后宜如何护持斋戒?被拜者又不思德之称否,滥受信施。恐大好佛法,未免等与陈货滞物,斋价拍卖。非大可悲痛耶?请详开示,俾拜与被拜者,知所诫勉。庶免不信者谤。 答:佛初成道,尚未行化。欲往鹿苑度五人。道逢商人提谓,奉佛抄蜜。佛为彼说三皈戒,并五戒十善。佛,即佛自己。法,即佛与彼说之五戒十善,及佛后来所说一切大小乘法。此时尚无一僧,故于皈依僧一条,则云皈依未来僧。以僧决定即有故。此皈依三宝之最初第一人也。此后凡国王大臣,以及...

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(三)

 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(三) 【挽回世道人心】 今日之世道人心,陷溺已至其极。具忧世之心者,种种设法以维持之。否则人道将几乎熄。诚可畏也。虽然,欲挽回世道人心,当从根本上解决,则用力而得效巨。有真知确见者,当必群相景从,如风偃草矣。医家治病,有标有本,视其缓急,而为疗治,未可以执一论也。今世道人心之病深矣,若只逐事而劝谕之,虽亦可以收移风易俗之效,固不如从根本致力为得也,所言从根本上致者,即提倡家庭教育,提倡因果报应。俾一切人知,各知为人之道,各尽已分。父慈、子孝,兄友、弟恭,夫和、妇顺,主仁、仆忠。果能人各如是,则家门兴盛,子孙贤善矣。又须常、凛福善祸淫,善恶殃庆之说。以之自修,复以之教家人,则其家人优入于圣贤之域而不自知。故孔子曰,天下之本在国,国之本在家,家之本在身。此语非特为有爵位者言,匹夫匹妇,同一责任、古人所谓天下不治,匹夫有责者,以天下人材,必从家庭中出。家庭有善教,自然子女皆贤善。家庭无善教,子女之有天姿者,习为狂妄,无天姿者,狎于而恶,二者皆为国家社会之蠹。是知家庭教育,乃治国平天下根本。而因果报应,为辅助教育之要道。 【保胎】 保胎以绝欲为第一义。故保产心法,首戒交媾,妇一有孕之后,切戒交媾。所以昔人有孕,即另室,不与共寝,恐动欲念也。大抵三月以前犯之,则欲念起而子宫复开,多有漏下胎动诸患。三月以后犯之,则胞衣厚而难产。要知欲火伤胎,必致污浊凝积。且儿身白浊、痘毒、疮疾,医治难痊,俱因父母不慎也。此初受胎一大关系也。果识得受胎,与临产之关系,则凡有所生,自无堕胎及难产等患。而所生儿女咸皆资质庞厚,性情温良。即少痘疹等毒,又复长寿健康。人果预知此义,则必致身心安乐,子孙贤善,丕振家声,有益社会。所谓治病于未病之先,即含致治于未乱,保邦于未危种种胜益。 【大无畏施】 施有三种。一财。施,即以钱财,及衣、食、住,给济贫穷苦困苦者。二法施,其人不知善恶邪正,及三世因果,六道轮回,并了生脱死切要法门,方便善巧为宣说。或以佛、菩萨、祖师、善知识,所说契理契机之书。印送流通。俾见闻者生正信心,渐次深入,以至了生脱死,超凡入圣者,皆名法施。三无畏施,一切众生好生恶死,普劝同人,戒杀护生。并人有怖畏,或弭其祸,或启其衷,是小无畏施。一切众生,终难免死,死而复生,生而复死,永劫长怀此之怖畏。令彼信愿念佛,求生西方,渐次进修,至成佛道,是名大无畏施。此三种施,...

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(二)

 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(二) 【修行之要】 修行之要,在于对治烦恼习气。习气少一分,即工夫进一分。有修行愈力,习气愈发者,乃只知依事相修持,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已心中之妄情所致也。当于平时,预为提防,则遇境逢缘,自可不发。倘平时识得我此身心,全属幻妄,求一我之实体实性,了不可得。既无有我,何有因境因人,而生烦恼之事。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。如不能谛了我空,当依如来所示五停心观,而为对治。五停心者以此五法调其心令心安住不随转也。所谓多贪众生不净观,多嗔众生慈悲观,多散众生数息观,愚痴众生因缘观,多障众生念佛观。 【念佛三昧摸象】 岁在丙午,予掩关于慈溪之宝庆寺。谢绝世缘,修习净业。值寺主延谛闲法师,讲弥陀疏钞于关傍。予逐效匡衡凿壁故事,于关壁开一小窦。不离当处,常参讲筵。从兹念佛,愈觉亲切。佛号一举,妄念全消。透体清凉,中怀悦豫。直同甘露灌顶,醒醐沃心。其为乐也,莫能喻焉。一日,有客诣关而问曰,念佛一法,吾已修持二十余年。于生信发愿修行,非不真切。而业深障重,终未能到一心不乱境界。窥吾根性,祗合带业往生。虽念佛三昧,非此生所敢翼。其能得之法,与所得之相,师其为我言之。予曰,三昧境相,唯证方了。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我既未证,焉能宣说。客固请不己。予曰,若论其法,必须当念佛时,即念返观。专注一境,毋使外驰。念念照顾心源,心心契合佛体。返念自念,返观自观。即念即观,既观即念。务使全念即观,念外无观。全观即念,观外无念。观念虽同水乳,尚未鞫到根源。须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,重重体究,切切提撕。越究越切,愈提愈亲。及至力极功纯,豁然和念脱落,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。所谓灵光独耀,迥脱根尘。体露真常,不拘文字。心性无染,本自圆成。但离妄念,即如如佛者。此之谓也。工夫至此,念佛法得。感应道交,正好著力。其相如云散长空,青天彻露。亲见本来,本无所见。无见是真见,有见即随尘。到此则山色溪声,咸是第一义谛。鸦鸣鹊噪,无非最上真乘。活泼泼应诸法,而不住一法。光皎皎照诸境,而了无一物。语其用,如旭日之东升,圆明朗照。语其体,犹皓月之西落,清净寂灭。即照即寂,即寂即照。双存双泯,绝待圆融。譬若雪覆千山,海吞万派。唯是一色,了无异味。无挂无碍。自在自如。论其利益,现在则未离娑婆,常预海会。临终则一登上品,顿证佛乘。唯有家里人,方知家里事。语于门外汉,遭谤定无疑。又问,人于日用,普应诸缘。何...

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(一)

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(一) 【序】 印光大师乘愿再来,单提正令,嘉惠后学。而机薪即尽,后人逐汇其嘉言,以使万流蒙益。其中尤以佛教出版社所编‘印光大师全集’堪称完备。然世事倥偬,时人或难一窥全貌,故李净通大德,择其精要,汇而刊之曰,‘文抄菁华录’理显真常至精极粹,故被化者广,得度者众,契机利生,功莫大焉! 本会鉴于工商时代,初机浅识,无暇研阅,故另以问答方式,将文钞精华,分条列述,提纲掣领,俾读者于短短数语中,或有心神领会之处,其中一字一句,皆保留文钞原貌,不敢妄测师意,庶免蠡测之过,并祈暗合道妙,令诸阅者,深知净土法斗为一切诸法之归宿也。是为序。 ——民国第二丙子年小满前二日般若念佛会谨识 【如何以一言、一句、一偈、一书、略言净土法要】 一言统摄者,所谓净也。净极则光通,非至妙觉,此一言岂易承当。于六即佛颂研之可知也。一句者,信愿行也。非信不足以启愿,非愿不足以导行,非持名妙行,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。净土一切经论皆发明此旨也。一偈者,赞佛偈也。举正报以摄依果,言化主以包徒众。虽只八句,净土三经之大纲举也。一书者,净土十要也。字字皆末法之津梁。 【信愿与念佛之关连】 念佛一法,乃仗佛力出三界,生净土耳。如无信愿,但念佛名,乃属自力。以无信愿,故不能与弥陀宏誓,感应道交。须知去却信愿念佛,与宗家之参究无异。若得往生,则因果不相符契矣。蕅益云:得生与否,全由信愿之有无。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浅。乃铁案也。 【如何得佛法实益】 欲得佛法实益,须向恭敬中求。有一分恭敬,则消一分罪业,增一分福慧。有十分恭敬,则消十分罪业,增十分福慧。 【忏悔与净土法门】 发露忏悔,于净土法门,最易相应。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也。然既知非,又肯发露忏悔,必须改过迁善,若不改过迁善,则所谓忏悔者,仍是空谈,不得实益。 【佛怨】 今之口谈大乘,自命悟道,谓我即是佛,何必更去念佛。烦恼即是菩提,何必断烦恼。淫怒痴即是戒定慧,何必断淫怒痴,由是之故,出言则高于九天之上,行事则卑入九地之下,如斯之流,名为佛怨。 【念佛十句法】 所谓十念记数者,当念佛时,从一句至十句,须念得分明,至十句已,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,不可二十三十。随念随记,不可掐珠,唯凭心记。若十句直记为难,或分为两气,则从一至五,从六至十,若又费力,当从一至三,从四至六,从七至十,作三气念。 【晨朝十念】 晨朝十念,尽一口气为一念,不论佛数多少,唯十念...